今年两会期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起各方广泛关注。如果说今年年初“MASTER”账号在围棋对战平台上横扫中日韩高手,证明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巨大潜力的话,那么未来在人口加速老龄化的中国,医疗健康有望成为人工智能的一个热门应用领域。 人工智能助患者早日“有药可医” 一家三甲医院的实验室里,从手术室取下病患组织正等待医生制成蜡片,再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看有没有、是什么肿瘤细胞,这个看起来复杂的工作,以后可能被人工智能(AI)替代。 “AI将成为医生智力的延伸和助手。”业务覆盖近万家医院的百洋医药集团董事长付钢说。3月28日,百洋与IBM Watson Health(沃森健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获得后者应用型产品“沃森肿瘤”在中国市场3年的分销权,帮助医生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医疗解决方案。 据了解,IBM沃森技术能够读懂12种语言并且有很强的学习能力,甚至通过了相当于美国执业医师资格评定标准的考试。“沃森肿瘤”已学习并存储美国几十家医疗机构的大量肿瘤病例,覆盖肺癌、乳腺癌、直肠癌等,预计2017年将逐步扩展到8种至12种肿瘤领域。 “中国的肿瘤疾病发展趋势不容乐观,引入沃森后,将帮助患者拟定一个基于自身情况的治疗方案,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常规治疗步骤。”付钢说,当然会保护个人隐私,医生在使用过程中需对患者信息进行处理,比如数据脱敏,防止身份泄漏。 其实,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识别、诊断肿瘤,已逐步变为现实:近日,来自谷歌的科学家尝试把乳腺癌的切片图像分割成数十万个像素小区域。随后,他们提供了许多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的病理切片,供人工智能学习并掌握其中的像素级区分技巧。最后,科学家请来病理学家与人工智能进行“读片”比赛,结果是人工智能的准确率超过病理学家。 除了诊断,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商协会高级副总裁布莱恩说:“人工智能对促进新药发现非常有用,它给患者和医院一个极大提升治疗效用的可能性,从治疗到治愈的阶段转化过程中,行业正经历着令人激动的变化。” 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虹告诉记者,罗氏过去两年间入股了一家基因检测公司,合作了一家数据分析公司,通过庞大的信息让新药研发的方向更加明确。 人工智能不断升温 对于中国的企业和医疗机构而言,发展医学人工智能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去年在浙江乌镇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6》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累计达到15745项,列世界第二;人工智能领域投资达146笔,列世界第三。 嗅觉灵敏的创新企业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遇。去年10月,百度医疗大脑在北京发布,成为百度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内的最新成果。今年3月,浙江大学宣布成立睿医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并得到互联网医疗平台微医集团一亿元人民币的捐赠支持。 中国的医疗主管部门也注意到了这种趋势。今年2月,中国国家卫计委发布了四项医疗领域应用人工智能的规范标准,从政策层面支持人工智能在辅助诊断和治疗技术等应用领域的发展。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常务副会长郝德明认为,这将为人工智能在医疗服务中的规模化应用提供政策支持。另外,人工智能系统的引进,还将大大提升医生诊疗水平和服务效率,通过培养一批擅长使用智能工具的医务人员,解决我国当前医护人才紧缺的现状。 相比语音识别应用、无人驾驶等领域都可以预见到人工智能的“大爆发”趋势,业内普遍认为,人工智能在健康医疗领域亦是前景广阔。 面临巨大人才缺口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得益于三个领域的进步:强大的计算能力、合理的优化算法和高质量的大数据。要让机器像人类那样思考,就必须“喂”给它大数据,希望它能从中找出规律。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在基因组学、影像学和临床领域积累的大数据,是医学人工智能发展最可依赖的资源之一。 “中国可以成立国家级的医学人工智能工程中心,由国内在医学、药学、信息技术专业具备一流水平的综合性高等院校牵头,吸引大数据应用企业、人工智能开发企业、药品研发企业等共同参与,加速研发中国版的‘沃森’系统。”在今年两会的一份提案中,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写到。 在29日复星医药业绩发布会上,人工智能再次被提及。复星医药总裁吴以芳表示,将紧盯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方面的布局。在人类基因组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医疗产业会发生巨大变化,而创新将可能给中国医疗产业带来5年至10年跳板式的发展机会。 要做到这一点,人才可能是一个障碍。统计显示,中国只有不到25%的人工智能从业者拥有超过10年的行业经验,而在美国这一比例为50%。 对此,麦肯锡的报告指出,中国面临巨大的人工智能人才缺口。政府需要大力气投资人工智能相关的教育和研究项目,同时在全球范围内集聚顶尖人才。 |